2014-09-15

文/胡展誥

當你發現孩子行為或態度有所不妥時,不妨慎選地點來教導他……

圖/陳佳蕙

圖/陳佳蕙


圖/陳佳蕙

圖/陳佳蕙

剛成為心理師的那一陣子,對於要去造訪親朋好友我都有些擔心。因為在聊天時,家長總會當著孩子的面問我:「我的孩子__,依你的專業,要怎麼教才會好?」底線的部分包括做事不專注、成績不理想、頂嘴、不講話等各式各樣的「問題」。

我為難的不是如何回答這些問題,而是看著這些孩子原本開心地一起聚餐聊天,卻開始臉紅、尷尬地笑,然後慢慢地將頭低得不能再低、默默地走回房間……我覺得很心疼。

我是在菜市場長大的孩子,不論寫功課、吃飯、罰站,甚至是老師家庭訪問,都在這裡進行。也因此,我很能理解當大人直接在眾人面前細數孩子的「豐功偉業」時,那種羞愧氣憤、無地自容的感覺。

<現場直擊>表達期待 卻用指責表現

有一次我和爸媽臨時造訪阿姨家,就讀大學的表妹得知後,立刻通知在上班的阿姨,並且趕緊打掃家裡、準備晚餐的食材、為我們開電視。

但阿姨一回到家,卻當著我們的面對她說:「這麼熱也不會開冷氣給大家吹,長這麼大真是不懂事。」表妹聽了有些不好意思,紅著臉向我們說抱歉。

飯菜上桌後,正當大家開心享用美食時,阿姨突然放下碗筷,指著表妹說:「這隻啊,上大學後有科目被當,不知道有沒有認真在念書?放暑假沒有先回家也不先講,都沒讓我知道,誰知道是不是在外面鬼混……」

隨著阿姨一言一語,表妹手裡捧著碗筷,表情愈來愈僵。

嗅到了緊張的氣氛,我說:「阿姨,妳很擔心童童對不對?其實妳好希望她能先告訴妳她的行蹤,不要讓妳默默地擔心。」阿姨愣了一下,我繼續說:「有沒有可能童童並不是故意要讓妳擔心,而是她剛熬完期末考,很希望和朋友出去玩個一兩天,因為怕妳擔心或禁止,所以乾脆玩一玩再回家陪妳呢?」身旁的表妹聽了直點頭,小聲地說:「對嘛。」接著我又說:「我覺得童童反應很快,客人才剛說要來,她已經處理好一堆事情了,這一定是阿姨教的!」阿姨聽了之後有些臉紅:「也沒有啦,她也長大了,真的是懂事很多……」就這樣,一場可能的不愉快幸運地化解。

我很清楚阿姨並沒有批評表妹、要讓她難堪的意思,只是希望孩子了解她的期待,但卻在大家面前用了類似指責的方式來表達。

情緒還好時,孩子可能默默地忍耐下來;情緒不好時,衝突一觸即發,「我哪有?」「幹嘛這樣講我?」孩子臭臉抗議。「我這樣講是為你好!」「被講一下也不行?」大人疾言厲色。

糟糕的是,孩子可能開始選擇不說話、放棄溝通。

<家長看過來>給個台階 親子都愉快

如果這樣的方法會讓孩子感到難受,大人們為什麼還要這樣做?有沒有更適當的方式呢?

●大人也缺乏被肯定的經驗

不只是孩子,大人其實也很委屈,因為在那個較少重視正向管教的農業社會,可能從小不管表現得多好,也同樣少了被長輩肯定與稱讚的經驗。因此即使是想表達孩子把九件事情做得很好,卻總是不經意地說出他還有一件沒做好的事實。

●關注孩子表現好的部分

相對於批評和指責,「鼓勵」永遠是讓人長出勇氣與自信的養分。有了鼓勵,我們更能肯定自己、更願意去做那些被期許的事情。關注與肯定孩子那些做得還不錯的地方,會讓他更願意持續去做、甚至做得更好。這不也是我們所期待的嗎?

●給一個台階下

「難道孩子只能鼓勵而不能指正?」當然不是呀!身為父母的我們確實有責任義務教導我們的孩子。只是,當眾數落或責罵孩子,即使可以讓孩子知道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卻更可能讓他覺得丟臉、感覺到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付出的代價著實不小。當你發現孩子行為或態度有所不妥時,不妨慎選地點來教導他;真的必須在眾人面前及時指正他時,也盡可能就事論事、避免批評或攻擊的字眼。

即使是身為大人的我們也都希望在大家面前保有好的形象,孩子也一樣。「教導」,是我們愛孩子、幫助孩子的方式,若因此傷了彼此的關係,著實得不償失。在生活中留給彼此一個台階下,相信會讓親子之間的相處更愉快!

(本文刊載於自由時報親子會客室,轉載時請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