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親朋好友聚在一起烤肉賞月,在眾人的鼓勵下,就讀幼稚園的小可勇敢地搖動嬌小的身軀表演最近剛學的熱舞,可愛的模樣贏得滿場喝采。小可媽得意地說:「看吧,當初我堅持讓他去學舞果然沒錯。」,小可爸卻不服氣:「說不定聽我的讓他去學音樂,表現會更好!」,小可媽拉高音量:「拜託,這是我兒子欸,我最懂他了!」,小可爸生氣道:「妳的意思是我不了解兒子?!」一場唇槍舌戰於焉展開。

熊熊的烈焰彷彿從烤網下的炭火延伸到小可爸媽之間的爭論,現場的親戚有些尷尬地低頭繼續吃東西,有些則是保持沉默,沒想到小可爸媽突然轉移焦點,紛紛轉頭問小可:「你覺得誰的決定才是對的?」「你比較喜歡爸爸?還是媽媽?」瞬間,所有人的視線移向愣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的小可。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遇見類似這種爸媽要求孩子選邊站、結果孩子不知如何是好的窘境。大人們或許只是希望驗證自己的假設,有時候甚至只是好奇孩子的反應,殊不知這對孩子可能是很大的傷害。以下三點是為人父母的我們盡可能要避免的行為。

1.避免要求孩子選邊站

避免詢問孩子「比較喜歡爸爸或媽媽」「媽媽對或爸爸對」的問題。孩子同時深愛著父母親,但是當我們要他們回答比較喜歡誰、認為誰對誰錯的時候,不但撼動了他們內心「同時敬愛著父母」的信念,「選誰都不對」的困境也破壞了他們對父母雙方的忠誠度、甚至對於沒有選擇的那一方產生罪惡感。

2.避免在孩子面前批評另一半

即使每個父母多少都有缺點或不足之處,但孩子依舊會認為他們都是對自己最重要的人。當我們時常在孩子面前抱怨或批評另一半時,孩子可能感到困惑:「是否要和他(她)一起討厭那個被批評的人?」「我若親近被批評那方是否會被另一方視為背叛?」有些父母甚至在抱怨完對方後提醒孩子保密、要孩子若無其事地對另一方尊敬依舊,這也讓孩子在認知與行為上無所適從。

3.避免固定角色扮演黑白臉

這是另一種教養上常見的狀況:讓一方扮演負責嚴肅、處罰的「黑臉」,而另一方則專職溫柔與安撫的「白臉」。如此的方式不但漸漸形塑出孩子對某一方的疏離與負面情緒,也造成扮演黑臉的那一方角色固著,對於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溫柔與關愛變得生疏。然而,溫暖的關懷與堅定的教誨是不分性別的,父母雙方若能同時展現出這些溫柔與堅毅的特質,也能給予孩子珍貴的學習榜樣。

「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寶貝」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但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往往也是父母親最忠實的粉絲與守護者。父母親從小為孩子解決問題、保護孩子免於受傷、提供生活所需,並且扮演陪伴與支持與的角色,這些愛與付出都讓他們分別在孩子的內心建立起相當重要的地位,有些孩子甚至會因為父母親被同學嘲笑而與同學起爭執。

夫妻之間難免爭吵,但盡量別將孩子捲進這場不屬於他們戰爭,甚至還要求他們評論孰是孰非。若孩子剛好就在你們意見不合的現場時,不妨以理性、尊重的方式示範如何與彼此溝通,讓孩子學習意見不同時的應對方式與態度。請記住,千萬別讓他們面臨「選邊站」的困境,因為這對於愛著你們的孩子而言,絕對是殺傷力最大的作為。

(本文已刊登於聯合報教養拼圖,轉載時請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