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展誥

新的學期剛開始,東東的班上轉來一位男同學。他不太講話,上課的時候總是動來動去、偶而還會發出惱人的小聲音,不只如此,老師交代的作業他不是沒完成就是缺交。一個月過後,同學們不但不喜歡他,也開始對他產生許多憶測。
「我媽媽說他有自閉症。」小華神秘兮兮說。
「我爸說這樣的人其實是過動症。」阿強也提出看法。
「他應該是智商有問題吧?秀逗秀逗。」達達噗嗤一笑。

甚至在第一次段考結束鐘響後,連監考老師也皺著眉頭,對著還在思考、忘了準時交考卷的他說:「交卷了你沒聽到嗎?你是智障嗎?」班上同學聽了之後哄堂大笑。
東東疑惑道:「他真的有這些問題嗎?會不會是我們還不夠認識他?畢竟他才來一個月而已啊。」但是這段話立刻遭到許多同學的反駁。

對照這些說法、再看看轉學生的行為,欸!好像還真的有幾分可信度。不知道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心裡面對於這位轉學生的想像又是什麼?

不過,這齣充滿猜測的推理劇很快就讓所有人跌破眼鏡。段考成績公布,這位轉學生以全科滿分的姿態擠下了一直以來的全校第一名,不但一夕之間這些負面的猜測全都消失,而且還被認為是「能靜能動」的資優生,從此再沒有受過側目與嘲笑。

表面上看似天下太平了,但更重要的問題其實還潛藏在底下。這些對於轉學生未經了解與確認的種種猜測,都是一張張的「標籤」。

「貼標籤」最常讓人聯想到隨之而來的污名化與歧視,但更值得被關注的是,貼標籤這個行為背後那份對人、對事的「不理解」,以及缺乏去理解的意願。以下針對這個部份摘要說明:

一、   未知」,會造成不舒服
面對未知的人事物會讓我們感到不舒服,小華、阿強、達達其實都代表我們內心那塊因為不理解而產生的疑惑與害怕,唯有找到自覺合理的解釋,才能讓我們覺得安心一些。就像我們會有想要立即去判斷一個人「是好或是壞」的傾向,那可以讓我們決定是否繼續跟他互動以及用什麼方式互動,進而減少猜測帶來的不舒服。那,我們為什麼會在不清楚的情況下失去繼續去理解對方的動力呢?

二、   缺乏對「少數」與「差異」的尊重
對於不了解的人事物,我們常會透過他表面的行為以及我們過去的經驗來猜測,若是對方與多數人的思考或行為表現不同的時候,我們就會更認定他是「異類」與「問題」,是他需要被處理、而不是我們可能有深入為主的偏見。因此,當這位轉學生在多數人都「公認」重要的學業上表現優越時,大家就不會在意「他是不是很怪」的這個問題了,甚至覺得原本看起來怪怪的行為現在反而是他的特色。這樣的心態其實是根基於缺乏對「差異」和「少數」的尊重。

三、   缺乏深入理解的意願
有鑑於以上兩點,當我們不理解對方,並且已經認為對方「比較奇怪」、「比較不好」時,往往也會決定停止浪費力氣去理解他,並且粗糙地使用一張張充滿誤解的標籤:「你就是亞斯伯格」「你不懂感恩」「你就是漫不經心」來作為對對方的註解。

貼標籤充斥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它讓我們快速地作出判斷,卻也讓我們停止對某人某事更深入的認識、甚至造成錯誤的理解,並且可能因此帶來嚴重的傷害。是需要謹慎處理的問題。

生活中有個撕去紙標籤的小技巧是用吹風機將它烤熱、軟化之後就能乾淨俐落地除掉。去除偏見的標籤亦如是,唯有重新擁抱對人的熱情、燃起繼續了解對方的意願,我們才有辦法撕去內心那張我們誤以為真實的標籤。

也因此,相較於用盡全力去禁止貼標籤,我認為思考如何帶著我們的孩子、甚至是我們自己一起學習去除標籤才是更重要的任務。東東其實是每個人心中與生俱來的那份智慧與溫暖,當我們在生活中能善用這個正向的態度時,自然也會減少這種盲目貼標籤的行為,而如何幫助孩子找到並善用這種態度,也正是我們大人要努力的方向!

喔!對了,那個轉學生就是小時候的我,謝謝你們一同參與了我的生命故事。

(本文已刊登於親子天下嚴選網站,歡迎分享並請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