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展誥

活在這個世界上,有沒有讓你羨慕的人?

如果有,那是什麼樣子的對象?

有錢的人、人緣好的人、口齒伶俐的人、有勇氣的人、吃不胖的人、每次考試都考滿分的人,還是……武功高強的人(喂!)

我一直很羨慕的是,能夠在外面和家裡都表現得很「一致」的人。

嘿,Take it easy,這句話很單純,沒有高深的隱喻在裡面。我羨慕的,就是那種在外面搞笑、在家也敢搞笑;在課堂上擅長表達自己的想法、回到家裡也很能自我表達的人。

為什麼特別談「家」?

家,是大多數人從出生到求學之前,最常生活的地方。不管你想不想,你的爸媽、兄弟姐妹的一舉一動,甚至連他們沒有表現出來的態度、喜好,都影響著你。影響你變得跟他們一樣,或者完全不一樣。

家,常常用明示或暗喻的方式,將你塑造成它所期待的樣貌。明示的部分例如,爸媽要求你要用認真的態度來求學、看到鄰居或親戚要有禮貌的稱呼別人、要成為把自己分內工作做好的有責任的人。暗喻的方式則是家庭成員沒有明確說出口、但卻也會影響你的,例如:在週末慣例性的家庭聚會,雖未明講,但期待著成員都能出現;雖沒禁止,但當你開玩笑時,父母突然沉下了臉色。

可是不管明示或暗喻,在你上大學之後,這些家庭原有的規範將會受到極大地考驗。離開家之後,脫離了家人的視線,面對形形色色、各式各樣的人,有些人既有的價值觀會受到撞擊、開始吸納或排斥新的觀點,這一切,都會挖掘出不同的自己。

於是,你可能在既有的樣子上繼續發展,例如延續高中的社團經驗,繼續活躍於大學的學生活動;你也可能從只是認真唸書的高中生,搖身一變,成為關懷社會、喜好聯誼,或投入於藝術的創作。

大學之前,雖然我常惹父母師長生氣,但大致上,我很懂得如何扮演一個討大人歡心、讓他們感到順心如意的孩子。好不容易考上大學之後,社團、聯誼、社會運動、實習,開始讓我內在不同的特質得以發揮。我彷彿脫下了身上那副穿戴已久的盔甲,敞開心胸搞笑、交了許多異性的朋友、開始在課堂上檢視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未必妥適的地方。

我像是一隻脫胎換骨、翩翩起舞的蝴蝶,在禁錮許久之後終得重生。

 

直到大一的暑假時,班上一票同學要去墾丁衝浪,中途在我家過夜一晚。

我突然發現,在餐桌上時,同時在同學和爸媽的面前,我不知道該如何「表現」。

 

在家裡,我是個安靜、正經八百、不隨意開玩笑、不將戀愛議題掛在嘴邊的小孩。成長過程中,有好幾次因為開玩笑、說漏嘴交女朋友的事情,而受到嚴厲地斥責。但當我在朋友面前展現出這一面的時候,他們也覺得相當驚訝。

簡而言之,在家裡,「做自己」對我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在外,我可以大肆發表對於學生運動的支持;在家,我得小心不因此惹怒父母;

在外,我被鼓勵著學習表達自己的情緒;在家,我卻得包裝自己的情緒;

在外,我被鼓勵著天馬行空胡言亂語;在家,我要小心不讓父母覺得我「變壞」;

在外,我努力展現自己多元的學習;在家,我小心檢視自己是否符合傳統價值。

於是每次搭火車南下經過高屏橋時,我就得努力啟動「轉換模式」的開關,回到身為「兒子」的我。有時候轉換失敗,當我帶著大學生的角色與父母互動時,常常就會發生衝突或口角。對他們而言,這個上了大學的兒子變了。變得自以為是、變得難以溝通、變得跟小時候不一樣了。

有一陣子,我覺得很辛苦,甚至討厭自己為什麼要帶著不同的面具來面對不同的人。為什麼,我不能夠只成為我想成為的樣子?

我好羨慕那些在外面活潑、回到家也能夠和父母親開玩笑的人;我很羨慕在外汗另一半摟摟抱抱,在家裡也能這樣和父母擁抱的人;而讓我更羨慕的是,當自己傷心欲絕的時候,父母願意在旁邊陪伴、而不是責怪自己有多脆弱或丟臉。

慢慢地,我才開始接受,每一個人都是在當了父母之後,才開始學習怎麼樣當父母。而在他們當父母之前,也有自己成長的歷程、累積出自己的價值觀,他們則用著這套價值觀來教養自己的小孩。在理解這些事情之後,或許我能做的,是告訴自己,父母的出發點或許是好的,但自己卻未必需要全盤接受他們放在我身上的價值、期待,甚至是批評。相反的,自己還是可以勇敢地探索屬於自己的樣貌,至於在家,可以試著表達出他們也能接受的想法、傳達出他們也能接受的玩笑、用他們習慣的方式介紹自己的戀愛對象,甚至,找對時間練習擁抱他們(這部分對大多數的人可能真的很難,需要漸進式一步一步的進行)

有趣的是,當我開始這樣做之後,才發現自己又跟原本在家裡、或在學校的我又不一樣了。在不自覺的過程中,反而漸漸地整合了不同樣貌的自己。

你呢?

對你而言,在家與在外,扮演同一個樣貌容易嗎?如果很容易,那真的恭喜你;如果你也和我一樣有時覺得很困難的話,那就和我一起加油吧!

(本文已刊登於清華大學諮商中心,歡迎分享並請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