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都要我叫他去倒垃圾,他才會去倒垃圾。」大人抱怨。

「但是他有去倒垃圾了,不是嗎?」我好奇。

「是啊!但是我如果沒叫他去倒,他就不會去啊!」大人生氣。

我常常困惑:「垃圾早已丟上垃圾車,垃圾車也已走遠,就連給愛麗絲的音樂也已經消失在巷子的盡頭,為何我們的情緒還留在原地?」事情已經完成了,為什麼情緒卻還無法消散?是什麼讓我們如此在意?

 

因為,孩子沒有「自動自發」。

 

「孩子沒有自動自發,讓你們想到什麼?」我問。

「聽話的孩子本來就該自動自發啊!這有什麼好問的?」大人困惑。

「他們很聽話啊,你叫他去倒垃圾他就去,你不叫,他們就不會去。」我耍了一下嘴皮子。

果不其然,大人翻了白眼。

「你們小時候,會自己想要去做很多家事嗎?還是也常常因為偷懶被罵呢?」我又問。

「可能有做,也會想偷懶吧,孩子畢竟還是會想玩。」大人回答。

「既然你們小時候也是這樣,那你們氣什麼呢?」我繼續挑戰。

「嗯......」大人陷入沉思。

「孩子沒有自動自發,是不是讓你覺得自己的辛苦沒有被理解?自己心裡希望被幫忙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我試著說。

我們把這句話講得更完整一些:「我這麼辛苦工作賺錢,讓你生活無虞。為什麼你沒有辦法體會我的努力?為什麼不能幫忙分攤家事?為什麼連這些話都要我說出口,你才能理解?

從這句話來思考就不難理解,「倒垃圾」這件事情對父母來講是「孩子懂不懂得體貼自己辛勞」的大事,對孩子來講卻只是「就只是今天少做」的一件小事,當這兩人對於同一件事情的觀點落差如此之大,衝突會出現也就不難想像了。

 

對話至此,有一些內在的聲音漸漸浮現出來:

1.對方如果沒有自動自發、還要我講,等於不體貼

2.我希望對方可以不用我開口,就知道我需要的是什麼

3.如果我曾經講過了,對方卻沒有照做,就是與我作對

4.對方沒有照我的意思做,其實讓我覺得蠻無力

5.要講出自己的需求,好像有些困難

可是,這些隱藏在你內在的聲音是適當的嗎?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練習著這樣問自己:

一、對方的行為讓我感到不舒服的是什麼?

  他沒有按照我所期待的想像去做事情、沒有滿足我的需求。

二、你期待對方的是什麼?

  我希望他可以理解我的辛苦、可以幫忙分攤家事。

  其實,我好希望孩子可以對我體貼一些,可以讓我的付出覺得更有價值。你有沒有發現,其實你也像是一個孩子,在努力工作、辛苦付出之後,希望有一個人可以好好秀秀你、了解你的辛苦。而你要的或許不只是他們用口語告訴你這些話,而是用自動自發的行動來回饋你。

三、我目前的行動,可以獲得我要的期待嗎?

  「你猜,今天是什麼日子?」很多人喜歡用這種語言來測試對方對自己的重視,很不幸的,「回答不出來」與「答錯的」占了絕大多數,對方忘了這件事情不代表他不愛你,但你卻因為預設了「你如果回答不出來就是不愛我」而讓自己陷入了不被愛的痛苦裡,也把對方拉近跟你吵架的泥淖。為什麼我們不願意直接了當的說:「爸媽工作好累,我需要你們每個星期四晚上倒垃圾。」「我們需要休息,週四晚上需要你們開始練習倒垃圾。」

  或許,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被告誡不能把自己的需求講出來,也或許,我們很擔心說出來之後會被拒絕。這種拒絕,很可能是孩子的頂嘴、孩子的臭臉,孩子的無法持之以恆。可是,這不就是人的本性嗎?我們需要做的是培養孩子做家事的習慣,而不是這麼快就把「不喜歡做家事」當成孩子對我們的拒絕、對我們辛苦工作賺錢的否定呀。

四、這件事情,還有別的觀點嗎

  的確就像我剛剛講的,這孩子難道不聽話嗎?你說了他就會去做,你不說,他也不會去做。只是,我們的重點可以多放一些在於「你說了,他就會去做。」然後,感謝他開始練習做家事、鼓勵他做得不錯。縱使有時候他會忘記做、有時候他會耍賴,但是別忘了:他就是個孩子,是需要練習和督促的階段。你需要的不是生氣,而是提醒。

五、如果對方沒有這麼做,就真的是不愛我嗎

  會不會,其實當你難過生氣的時候,孩子也曾到身旁對你撒嬌、關心你,或者識相地躲到房間裡試圖讓你安靜、不要吵你?而這些,會不會是孩子愛你的方式呢?

 

倒垃圾只是一個例子,生活當中會因為對方的一個舉動令我們難受許久的事情還多得很。如果我們太快地把他解讀成「對方不愛我、不理解我」,那麼,我們很容易就會陷入委屈、孤獨、不被理解的負面情緒裡。

我們可以試著用上述的對話來幫忙自己對事情有不同的理解,同時也聽聽自己內在真正的聲音。唯有聽懂自己的聲音,才可能對事情有不同的解讀,或者,找到不同於以往吵架或指責的方式,讓對方知道你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