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認命、認命」每當生命走到困境時,這句話就會脫口而出。說得好像有些道理:既然改變不了,除了認命還能怎樣?
但你有沒有發現,當你說認命的時候,內心真的認了這種命?還是其實充滿了不甘願?
請你思考一個問題:當你即將面對生命的最後一刻時,你會後悔自己在困境裡曾經做過一些不同的嘗試?還是後悔自己太過認命呢?
答案應該蠻清楚的。
 
「認命」經常被人拿來做為消極不作為的藉口,並因而感到自己是無力的,而自己的無力則是別人造成的。
 
  • 我嫁錯了人,這一輩子的悲慘是註定好的。
  • 我念錯了科系,雖然後悔,但也就只能做相關的行業了。
  • 我曾經犯過錯、留下紀錄,那就算了吧,這輩子沒用了。
  • 我的孩子是同志,真是家門不幸,我這輩子注定孤單痛苦。
  • 這種人生也已經過了五、六十年了,算了吧,沒什麼希望了。
你把自己扔進一個深淵裡,預期並等待著不幸的事情發生。這時候你可能會忽視旁邊其實有些梯子(或許不太好爬)、忽略上方有人放下的繩索、忽略你身邊關心的手機鈴聲沒有間斷過。你甚至會拒絕這些協助的線索,因為你告訴自己不要掙扎,要「認命」。
所以當你在談認命的時候,心態不但不是真心認了這種命運,往往還隱諱地要別人為你不滿意的境遇負起責任。

33663743_10156505473877650_5134453670871564288_n.jpg

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心理師經常會鼓勵個案「接受」發生在生命當中的事情。有些人會誤以為「接受」是指認命、不做任何努力、不要掙扎,然後坐以待斃。
「那我花錢來找你諮商有何用?」
然而,真正的接受是指:生命中的無常、別人的行為(包括別人怎麼對你)、出生在哪個家庭、買完某個東西後才突然大特價......有許多事情都是我們控制不了的,你硬要去控制,不但沒有成效,反而讓自己很焦慮。這種狀況下,我們能做的就是接受這些事情的發生,但不止於此。
「接受」更重要的意涵是:如果環境不能改變,那我可以做些什麼,讓處在這個環境當中的我可以更好一些?
現實生活中,無法改變的事情太多了,改變環境、改變別人都是很困難的事情。我們能夠做的是問問自己:我想要的是什麼?如果別人不能改變,那我還可以做些什麼,讓我自己過得比較貼近我想要的生活呢?上述幾個例子都是自己覺得事情不如己願、覺得無奈痛苦的情況下,要自己假裝看透一切、不再做任何的掙扎。這種心態往往是因為找不到更適當的方式去調整自己(我們想的往往都是去改變別人),為了避免痛苦,因而拒絕面對令自己痛苦的情境。
人總不會在心裡誠實的告訴自己:「對,是我的期待出了問題、是我自己找不到方式讓自己安在地活著。」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告訴自己「認命」。
我們用「接受」這個概念,來看看上述的幾個例子:
  • 我嫁了不滿意的對象,這段生活的確對我造成許多傷害,或許,是時候想個比較適當的方式來結束這段婚姻。我有離開婚姻的權力,也值得更好的生活。
  • 後來我才知道自己念的科系不是自己想要的,那麼,我可以試著把這科系學到的東西和什麼做結合?或者我想去學什麼別的東西呢?甚至,我雖然做著我不喜歡的工作,卻把賺到的錢拿去做我喜歡的事、學我想要學的東西。
  • 我留下了一些自己不喜歡、別人可能也會有些芥蒂的紀錄。但那是我的一部分了,我從這些部分裡對自己有什麼新的認識或學習?帶著這些經驗,未來我想過哪些不同的生活?我會如何用這些經驗來幫助自己與別人?
  • 孩子的性向或性取向不是我能決定的,雖然跟我期待的不同,但他依舊是我的孩子呀!從小我看著他長大,我們有過許多很美好的回憶。有生之年,與其每天哀嘆、讓彼此的關係惡化,我們可以如何營造出我喜歡的親子關係、共同創造出更多美好的經驗呢?
  • 這五、六十年來過的不是我喜歡的生活,我不知道生命還有多久?但我可以把剩下的每一天都拿來做不同於以往、我自己喜歡的事情。

看到這裡,你或許多少能理解:接受與認命是不同的事情。

接受是指尊重那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接受自己改變不了這些事情的發生,但是我們還是能夠在這過程中思考自己的期待,並做出一些努力,幫助自己過得更好一些。而曾在困在集中營的Frankl在談的也是這件事:「你囚禁的了我的身體,卻囚禁不住我的心。」

1MB7WMS2HX.jpg

人是很奇怪的生物,嘴巴經常掛著認命,卻又到廟裡藉由各種儀式希望改運、透過放生動物想要神明保佑自己達成某些願望、透過買各種東西擺在家裡希望可以讓事情有轉機,這哪裡有認命?明明家人還在身邊,明明身體還算健康,明明就還有一些存款,為何卻讓意念困住自己,然後讓生活與精神逐漸衰敗?

很多時候真正困住你的,不是生活的情境發生了什麼事,而是你在期待與現實之間失去了調節的彈性你只允許事情如你所想的演變,否則事情就是錯的。帶著這種缺乏彈性與不理性的心態生活,你當然會過得很痛苦。

所以你需要的不是改運,而是靜下心來好好聽聽自己心裡的期待,並且檢視身邊還擁有的資源。珍惜這些資源,重新調整自己看待事情的觀點,然後慢慢地找出適合自己的生活。有時候你會發現:原來我一直想要的、認為的好,往往是來自於別人的價值與期待。當你得到了這些別人口中的好的生活,或許你只會開心一下,然後就得繼續努力去追求更多的「好」。因為你在這些別人讚許的價值裡根本不會感到真正的快樂。

因為不快樂,只好繼續更努力地去追尋別人贊同的價值。到頭來,你所追求的快樂其實不是你的快樂,而你過的人生,當然也不是你的人生。

arrow
arrow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