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瘦身」這件事情的開端在於之前想買一台筆記型電腦,我在0.97公斤與1.37公斤兩台電腦間猶豫不決。
因為我經常要搭車到處演講和上課,背包的重量對我而言是非常有感的一件事。為了這400公克,我猶豫了好久、遲遲無法做決定。
在過程中有個念頭突然閃過腦海:「與其斤斤計較那400公克,倒不如從我自己身上減掉這個重量就好。」當下完全不管這聲音的合理性有多少,總之莫名覺得有道理。於是就這樣開始了想瘦身的念頭。
過程中當然也用過各種方法,不過為了節省大家的時間,我直接寫出我想分享的過程。
--------開始囉---------
我的信念是:身體需要的,往往比我們想要的少。
所以將「想要」吃的份量,調整到比較貼近身體「需要」的份量一些,體重應該就會下降。
我把自己的飲食習慣,簡單歸納成三種,並簡單舉例:
1.降低頻率:以前每週吃三次炸物,現在每週吃一次。
2.減少數量:以前吃鹹酥雞都要買150元以上,現在只選兩樣我喜歡吃的,各買一小份。以前火鍋全部吃光+白飯,現在調整成:先把蔬菜吃光、挑瘦肉吃、喜歡的火鍋料或油條淺嚐就好、白飯吃1/3碗。
3.晚餐時間稍微提前:17:30前吃完晚餐。
聰明的你就會發現:我一點都不想犧牲掉以前喜歡吃的東西,只是變得沒那麼常吃、吃比較少。
我在講座當中經常分享一個概念:那些你愈逼自己不要去想的事情,就愈會去想它。就像你提醒自己:「我要減肥*,不可以吃火鍋。」你的腦袋裡一提到「火鍋」這兩個字,立刻就會浮現火鍋的影像、味道、甚至咕嚕咕嚕滾湯的聲音,對於飢腸轆轆的你,怎麼可能抵擋這些美味的招喚呢?
所以,你要告訴自己的是:「火鍋的確很好吃,但我不需要天天吃它。除了火鍋之外,我還可以吃什麼呢?」重點不是壓抑慾望,而是轉移注意力。
我們之所以在吃完飯後覺得太飽、吃太多,往往是因為一邊聊天、看電視、或者因為開心難過的情緒,沒有把注意力好好放在進食這件事情上、只是把食物塞進嘴巴,因此等你意識到飽足感時,往往已經吃進了過多的東西。要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最好的方式就是專心吃飯:不要划手機、避免緊盯電視、有意識地提醒自己慢慢吃。
至於控制份量的部分,我用的方式是:以前如果習慣買大碗,現在就買小碗。以前習慣直接點一桌菜,現在先點半桌,吃不夠再追加。以前整碗飯都吃完,現在先盛半碗。所以再說明一次:喜歡吃的東西都還是可以吃、也不用特地餓肚子。
用這樣的步調瘦身速度很緩慢,3.5個月還不到5kg。但最大的收穫是開始感受到「肚子從餓到飽」的漸進式過程。因為覺得飽了,所以也不用繼續進食。
然而,瘦身的過程中最困難的,還是面對自己的「習慣」:
1.覺得自己點的份量一定不夠吃、
2.看著盤子上剩下美食就覺得意猶未盡、
3.看著別人的筷子持續快攻,就很想繼續跟上......
請記得、請記得、請記得:這些都只是我們的「習慣」。既然是習慣就可以調整,只是需要一些時間和刻意練習。
有一個方法是:在出發前就先清楚知道等等要吃什麼,然後想好要吃的品項和數量,然後點了這些東西就先停止,告訴自己:「吃不夠再點。」
其實,在這樣的瘦身過程中,「瘦到幾公斤」已經變成是一種附帶的價值,更重要的是,你能夠「傾聽身體的需求」:感受自己身體對於食物的需求量、感受到飢餓與飽足感的變化。
簡而言之,你雖然是用刻意的態度來調整飲食習慣,但透過這種刻意的調整,卻能夠幫助你開始使用傾聽身體需求的方式來進食。你的身體會告訴你需要吃多少、而不再需要你用餓肚子或暴食的方式來對待它。
就這樣,原本只是想要說服自己買比較高階的MacBooK Pro,結果瘦了400公克後,又瘦了一公斤、然後又是一公斤......,原本只能束之高閣的褲子,竟然從勉強穿得下到輕鬆穿得下。
這過程都是緩慢的,但是對我而言更重要的是找到貼近身體需求的飲食模式。至於體重,會跟著你健康的飲食逐步調整的!
-----------------
*我刻意用了「瘦身」,而不是「減肥」。你只要試著念念看這兩個詞,看看哪個詞會讓你想到自己瘦下來的樣子?哪個詞會讓你想像自己肥胖的樣子?你喜歡自己變成哪種樣子,相信你的心裡鐵定有答案!
*圖片是手機的紀錄軟體,因為開始的日期比較慢,所以實際上是6/25開始,起始體重是73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