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大三了,卻還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簡單一句話,卻訴盡許多大學生內心對於未來的迷惘與焦慮。

如果你開始對生涯感到迷惘,請讓我恭喜你。

因為那代表著你內在開始有許多價值觀衝撞、也意味著你開始探索你從未認真思索的陌生領域。因為開始探索你才會有迷惘,而這個迷惘,是通往下一個生涯階段的必經之路。你開始迷惘,代表你已經握著通往下一個階段的門票。

在這裡,我想先聊聊三個生涯迷思,或許經由這樣的說明,可以幫助你的焦慮穩定一些。

相片 2020-3-4 16 37 06.jpg

1.要先知道自己的興趣,才能確定要找什麼工作、念什麼研究所

聽起來很有道理。問題是,如果一直沒有找到興趣,是否意味著你就無法找工作,只能每天發呆放空、什麼事情都不能做?這個問題的成人版本是:「我想找到我的天命,這樣才知道這一輩子適合做什麼工作。」這兩個問題的本質都一樣,人們關心的都是關於生命的意義。可是,意義不會憑空出現。意義是在你的行動中慢慢累積出來的。你會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學會如何找工作、在與同事相處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在職場上生存、在離職的過程中學會如何道別。

意義,是在行動中慢慢堆疊建構出來的。

你不是因為找到了自己是誰,才知道如何過生活;相反地,是你每天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2.找到興趣,才能把興趣當飯吃

「如果能天天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又能夠同時賺錢,那該有多快樂?」聽起來真是迷人,對吧?

但是我問你,就算你再怎麼喜歡吃一個食物,要你照三餐吃、天天吃,不要說膩,你可能還會吃到想吐。

而且當你吃這個東西的時候,還會有人要你常常加班多吃一些、要調整吃相、要寫報告說明你如何吃?什麼時候吃?吃的效率如何?依據你吃的狀況,你可能會被解聘、會影響你的考績與獎金,甚至還得跟別人做比較.......那麼,你還會覺得好吃、還會覺得快樂嗎?

只要是工作,就會有升遷、考績、競爭、壓力、無奈,以及挫折。因此,工作不會一直都是快樂的。

也因此面對工作,快樂與薪資當然很重要,但一份值得你追尋的工作還包括能從中獲得成就感、意義感。也就是你能因為這份工作感到自己的價值,能因為這份工作持續提升自我、也能讓你更喜歡自己。

3.人生不能浪費時間,要無縫接軌

「我已經大三了......」這句話意味著一個階段即將結束,而自己卻還沒確定好下一個階段該做什麼。

直至大學畢業之前,我們已經習慣到了某個年齡就去某個地方上學的行為模式,或者說,習慣了無縫接軌的框架。所以當我們發現這個階段即將結束卻還不知道下一階段要做什麼,伴隨著迷惘的焦慮就會油然而生。

然而,誰說只有念研究所或工作,才算是畢業後的接軌?沒有這些事情,難道你的世界就一片空白了嗎?當然不是的。

打工、旅行、拜訪親友、閱讀、與家人相處、學習一樣新的技能......都是能做的事情,而這些事情都在幫助你更認識自己、持續收集來自於他人與環境的訊息,醞釀你的下一步。

如果你有經濟上的壓力,那就去工作。這份工作或許不會跟隨你一輩子,而是幫助你完成現階段的任務:賺錢。

然而真正重要的態度不僅止於此,就算你身處的科系或工作是不喜歡的,只要你還沒決定休學或離職,留在當下的每一天,都值得你從中學習。

每次在生涯變動之前,我都會想:「我要從現在的工作當中學到______,讓我在找下一份工作時看起來更有競爭力。

當你用這種態度面對工作時,將會成為一個主動的行動者,可以更積極地去篩選自己想學的東西,而不是每天感到絕望、怨天尤人。

相片 2020-3-4 14 59 04.jpg

接下來,我想分享幾件事,希望也能夠讓你在迷惘時更加穩定:

1.走過的路,都將成為生命中的養分

常常有人問:「早知道你現在會當諮商心理師,會不會後悔大學不是念本科系?」

人生沒有早知道,所以「早知道......就......」經常是沒有意義的命題。如果不是大學念過社會福利系,我不會知道自己不是合當社工。這句話有點像是念了醫學系才發現自己無法當醫生、念了資工系發現自己不適合當工程師、念了教育大學才發現自己討厭當老師......很諷刺,是嗎?

當然不是的。

正因為你親身經歷、用心走過,所以你比別人更有資格說:「我試過了,但這個真的不適合我。」這樣的經歷,會讓你更無懸念地朝向另一個方向前進。

每一個你認為的錯誤,都在幫助你思考什麼才是你要的;每一個你用心學習的事情,同時也在累積你對這個世界的認識。

當你真正迷了路,才會認真停下腳步思考:剛剛是怎麼走的?為何會做這個決定?下次該怎麼避免?我現在該如何行動?

那麼,這條原本你以為「白走的路」,是否其實充滿了重要的意義呢?

2.聽完別人的聲音,也別忘了自己的聲音

家人、親友、師長,經常會對我們抱持著某些期待、也會分享他們生命的經驗。這是一件好事。但有時候當我們的行動不符合對方的期待時,往往會感受到對方的責備、不諒解,而我們也會因而感到不舒服。這時候到底要服從?還是要反抗?

或許,答案不是只能從中選一。

即使你開始有一些理想、也試著朝著這個想法前進,你能否選擇某些時候表達服從,但某些時刻堅持自己的想法。

例如:因為經濟與家人的期待,你先去工作。但你同時規畫著未來繼續求學、或者轉換跑道;雖然家人期待你完成學業,但你同時間準備轉系或者休學的重考。

焦慮是必然的,但如果只是因為怕別人生氣就選擇屈服,那你的人生終究只是為他人而活。不過,我們到底還是活在與他人密不可分的世界裡,堅持自己的想法不代表得用激烈的方式和家人起衝突,有時候適時接受他人的意見,或者表面上配合、私底下規劃別的行動,也是一種維持和平的方式。

3.焦慮是必然的

許多大三、大四、碩二、碩三的學生會因為未來升學與就業感到焦慮,這時候會急著想要找到解套的方式。但我能告訴你:「人生的關卡何其多,解決了這一關,還是會有下一關。」

想要解決焦慮,不只是找到升學或就業的答案,而是告訴自己焦慮是正常的、其實別人也都會,並且允許自己花一些時間去認識自己、認識升學與就業的環境。不過自己悶著想通常不會有什麼頭緒,這時候就要善用資源。

學校的學生諮商中心有心理師、系上有許多老師,甚至其他科系的老師也都是談話與諮詢的對象。

練習求助、練習找到有效的好資源,也是幫助自己的重要方式。

相片 2020-3-4 16 16 57.jpg

其實你知道嗎?

有很多人到了四十歲、五十歲,心裡都還是抱有同樣的困惑:「我的人生已經過了一大半,我現在做的工作,真的是最適合我的嗎?」

這個答案沒有人能夠回答你,而如果你只是坐著乾焦急,通常也不會有答案。

套一句航海王的經典台詞:想要寶藏嗎?他就藏在這片大海裡,想要的話就去冒險、去找吧!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生涯規劃 迷惘 就業
    全站熱搜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