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想像一個畫面,當你要孩子反省的時候,你希望他的反應是什麼?
直挺挺站著、低頭輕聲地說:「我知道我錯了,我願意改進。」對嗎?
但實際上,孩子的回應往往是:
「是他們先__,我才會__。」
「為什麼只罵我,沒有罵他們?」
「都是你沒有先把規則講清楚!」
「關我屁事喔?」
「......(拒絕說話、甩門進房間)」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對大多數的人而言,與「反省」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不是「進步」,而是「惱羞成怒」
child-sitting-1816400_1920.jpg
大人也是一樣的
別說是孩子,有時候我們想起自己在職場、伴侶關係中講過很糟的話、做過的蠢事,會不會也覺得很尷尬、很想找地洞鑽進去?
有時候別人要我們反省時,雖然我們也知道自己某部分需要改進,但就是覺得不舒服。甚至,心裡面不自覺向對方吶喊著:「靠,關你屁事喔!」
這是因為,當我們要一個人反省的時候,正推著他去面對「自己不夠好」的那一面,而這個層面牽動著一個人最重視、也最敏感的-價值感
尤其,當我們又是在大庭廣眾之下、用最輕蔑或貶低的語氣:「你去給我反省」,很可能會讓對方惱羞成怒,衝突也一觸即發。
所以反省與否,跟一個人的品格沒有太大相關,而是:
1.知道要反省,跟個人的覺察力有關
2.願意去反省,跟個人的情緒力有關
3.懂得如何反省,與個人的理解力有關
【覺察力】
知道這麼做會讓人不舒服,與同理心有關。無法同理他人的人,很難感知到自己的行為對別人是有影響的。
另一方面,能夠覺知到自己的所作所為,也與後設認知有關: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知道自己的行為造成的影響。
【情緒力】
對許多孩子而言,他們不是拒絕反省,而是因為事件當下或許因為委屈、因為生氣、因為緊張,所以他們無法反省,也不願意反省。因此,當孩子情緒穩定下來,才有可能走到反省的階段。
 
【理解力】
對某部分的孩子而言,他是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反省。也就是-他其實並不是真的要使壞、搗蛋,而是因為當下只有某種應對的方式,而這種方式剛好被認為是不好的。
面對這種狀況,只是不斷地告訴他要反省,並沒有實質的幫助。不妨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行為、試著說說看自己的目的與感受、試著揣測別人可能會有的感受與受影響的範圍,然後重新思考:有沒有更適當的行為?
但記得,這一切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讓他覺得是在安全且情緒穩定的情況下進行。
反省的目的
「孩子都犯錯了,我為什麼還要等到他情緒穩定,才要引導他反省?」
因為,「反省」的目的是提升孩子的自我覺察、學會同理他人,並且學會使用適當的行為。既然是一種學習,就必須在情緒穩定、覺得安心的情況下進行,效果才會比較好。
否則你講得再多,很可能都只是浪費了時間與力氣。
有些人不自覺將責罵與要孩子反省這二件事情搞混了,以為責罵就會讓孩子反省,但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引導反省的原則
最後整理幾個簡單的原則,供您在引導孩子反省時參考:
1.等帶孩子情緒平穩時再進行。
2.帶著好奇與了解的態度,而不是命令與批判的口吻。
3.適度的引導,協助孩子了解事情與同理他人。
4.你的身教,如果你也是善於反省的人,身教往往大過於言教。
5.反省與認錯是兩件事,反省的結果的確會讓孩子比較能夠面對自己的行為,但僅只是認錯不代表孩子有反省。
6.反省的重點在於提升孩子的覺察與同理,而不只是認錯。
7.反省的過程是討論、接納、漸進式的,而非認錯畫押的過程。
8.接納孩子在面對自己的行為時會有覺得丟臉、難堪的情緒,因為就算是身為大人的我們,也是一樣的。
9.接納這個難堪與丟臉的情緒,絕對不要去嘲笑或撻伐這些情緒。
10.引導反省的過程,也是讓你了解、靠近孩子的重要歷程。
arrow
arrow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